第三节下山
自西侧下了关索岭,再沿着铺满砾石的驿道向西南走上十数里,便到了牛拦江边。()
牛拦江算不得什么大江,充其量只能算一条较大点的河,只因下游处有块形状像牛的大石而得名。要说特点便是这里的草木要比别处密集了许多,谈得上景色优美,风光宜人。
此刻在河边有一**岁大长得胖乎乎的孩童正手执经卷在摇头晃脑地晨读,见东边来了几个陌生人颇感诧异,不由放下了功课。在这条驿道上见上几个买卖人并不稀奇,可这几人显然不像是,一位仙子般的绿衣女子带着两个一模一样仙童般的蓝衫童子,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般。孩童努力翻阅着自己清可见底的阅历,确定自己还不曾见到过这般出众的人物。
“这位小哥,请问学堂怎么走?”梁木娇开口询问。
啊!真的遇到神仙了,不然声音怎会这么好听。
“小哥?”见孩童盯着自己发呆,梁木娇开口提醒。
“啊,什么,噢,学堂呀,过桥直走,到了村子往左转,过两道街,再——算了,还是我带你们去吧。”
“那麻烦小哥了!”
“不麻烦,我本也要去的。”于是便头前领路。
关熙卓见其胖乎乎的煞是可爱,又听他说也在学堂里读书,就生起了结识之意。紧走几步跟上,“我叫关熙卓,学长怎么称呼?”
“我姓余,名渡远。”
“噢,鱼肚圆。倒蛮好记的。”
“噗哧”,梁木娇与关熙越皆不禁笑出声来。
“非也非也,是余渡远,余杭的余,渡江的渡,远程的远。”余渡远自辩道。
梁木娇接口道:“听闻村中有一大户,也是姓余,不知与小哥可有关系?“
“那正是我家。”
“哦?”梁木娇不由打量起面前的小童来,余家本是村里一大户,然见其穿的一身蓝布衫并不显有多光鲜,而刚刚熙卓拿其名字取笑也未见其着恼,由此对其品性和家教可见一斑,当下心中暗暗点头。()
“大姐姐可是认得家父?”余渡远问道。
“哦,不曾相识,只是听闻令尊为此次开办学堂出了不少力。”梁木娇对其称自己姐姐颇感无奈,而又不好解释什么。
“原来如此,要说出力最大,还要数白家才是。”余渡远言至此处神情上现出了些许异状,然初次相识,梁木娇也不便多问。
“余学长,刚才那座桥的名字好特别。”关熙越此时说道。
“小兄弟识得上面的字?”余渡远很惊讶。要知道在此地,一个六岁的小孩能识字并不多见,更何况桥上的还是古字,就连他也是有大人们告诉方才知晓。
“可是回马渡?”
“不错。说起这座桥,那还是有典故的。”余渡远说到此处脸上渐扬起一股自豪的神情,“相传,诸葛武侯驻兵关索岭时探知我南谷温泉有去疾之效,便带领随从兵将前来洗浴。行至牛栏江边,正在寻找方便的渡口过江,突然发现东边的关索岭上烽烟升起,直冲云霄,知道必有紧急军情,立即回马返程。后人为了纪念武侯到过此地,在江上建起了一座石拱桥,起名就叫回马渡。其实修这座桥,不仅仅只是为了纪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回马渡寄托着人们对为官者尽职尽责而不贪玩享乐的美好形象的景仰和期盼。”